- 荣获“中国品牌优秀典型案例”杨掌柜如何改写中国速食江湖?
- i8和卡车对撞之后:最该被喷的或许不是理想
- 互联网新兴业务蓬勃发展
- 演出策划主要是做哪些工作?
- 小谷子成就大品牌!全球品牌中国线强榜单发布
- 男士洗面奶哪个牌子最好?什么洗面奶好用净油实力男生可入
- 一季度中国笔记本电脑线品牌公布:联想第一
- 免费私人小影院品牌加盟-免费私人小影院品牌加盟手机版V7
- 啪观看精品网站
- 品牌库频道_【中国品牌总网】
邮箱:565142355@qq.com
手机:15891772836
电话:029-86751502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朱雀大街融尚第十区8号楼301-01室
i8和卡车对撞之后:最该被喷的或许不是理想
就在8日晚上,咱们央妈在 2 套财经评论节目上花了 13 分钟的时间,把理想 i8 的营销风波从头到尾锐评了一遍。
全程没有废话,把事件里涉及到的三方都批了一通,并最终把矛头指向了如今车圈浮夸的营销氛围。
先是理想 i8 在发布会上创飞了乘龙卡车的车头,吸引了铺天盖地的质疑。随后理想和乘龙一边约着线下直播对撞,一边又对着中国汽研的测试流程阴阳怪气。
作为过度营销的最大黑子,最近这一两年脖子哥写过不少抨击车企营销的文章。比如夸大智驾的能力、给配置起奇怪的名字、还有在发动机热效率 & 风阻系数上搞猫腻等等。
这些行为的共同点,是车企们为了让自家的产品成为人们口中的行业第一,选择了揣着明白装糊涂,选择了真话不全说。
想想也是,现在的新势力车型虽然琳琅满目,产品点却同质化严重,底层的技术也没有太大壁垒。
想要在宣传上压友商一头,成为人们买车时首先想到的车型,一个标志性的噱头就非常重要。
于是乎,我们开始看到类似 XX 万以内最好的 XX 宣传出现,后续更是演变成了各种第一梯队、行业领先等等。这些用词乍一看很唬人,但大都定语过多、定义模糊。
然而比较抽象的是,这种思路似乎是有用的。现在只要一说 500 万内和 1000 万内最好的车是哪台,我想大伙应该都能第一时间说出来。
也是因此,在几乎所有品牌的宣传里,类似的极限词基本都会成为标配,时不时的蹦出来一些。
久而久之,大伙就都成了自己口中的行业标杆,单纯的极限词也已经失去了让人一眼记住的功能。
所谓事件营销,指的其实就是用一个抓人眼球的活动,让圈内圈外的人快速的记住一个品牌或者车型。我们这几年很常见的各种挑战,其实都属于事件营销的范畴。
只要创意够好,效果够炸,事件营销几乎可以做到人尽皆知的程度。就比如当年舒马赫开着奔驰 SLS AMG 上了隧道的天花板,尚格云顿在两台沃尔沃卡车中间做一字马等等。
各种抽象的挑战开始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,比如把车吊到天上往地上丢、让车子越过海面飞到船的甲板上等等。更有甚者,还想出了让坦克碾过车身、用子弹射击电池包这种逆天操作。
因为你可以说车企是在博眼球,也可以说这种挑战没有意义,但它至少实实在在的展现了车子某方面的性能。
真正能说得上病态的,我觉得是最近才开始流行,披着所谓测试外衣进行的事件营销。
这类营销的特点,是在专业的场地里、靠着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试流程来得出看似专业的结论,从而证明自己在友商之中相对客观的领先。
包括各种钻卡车的碰撞、公开道路上的智驾测试、风阻系数还有发动机热效率的测试等等。
因为哪哪都看着都很专业,这类事件营销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有专业机构背书的错觉。但事实上,它们进行的大多是没有系统性标准的非标测试。
举个例子大伙就明白了,国内最权威的碰撞测试机构之一中国汽车保险行业协会( 也就是中保研 ),为了横向比较不同车型的碰撞安全性,就制定了一套极其详细且严格的测试流程。
参加测试的每台车型,不仅碰撞时的速度、被撞物体的高度、撞击的角度都需要保持一致,油箱里剩余的油量、管路里剩余的冷却液数量,甚至是测试时车身的温度也都不能有区别。
这也是为啥中保研的碰撞安全测试这么多年以来,一直都是业内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体系,几乎可以说没有之一。
反观车企和第三方机构最近的几个测试营销,不仅没有遵循业内认可的标准化测试流程、没有严格的控制变量,也压根没有证明参与测试的车型和量产版之间的关系。
一部分测试机构的介绍里,甚至还会白纸黑字的写明自己和车企是站在一边的,可以为了车企们的需求去定制实验项目。当然,也可以为了营销效果制造一些更夸张的实验画面。
我也知道不少承接过测试项目的实验室都曾经接到车企明确的需求,说如果没有测出理想的结果,就不给结项目尾款。
也是因此,在业内人士们看来,这样的非标测试确实和央妈口中的演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,对结果往往也是一笑了之。
可问题就在于,非专业的消费者们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其中的门道,相比于冗长复杂的真正的专业测试,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测试明显更有趣,也更好理解。
也因此,和最早 XX 万以内最好的车型一样,这些非标测试的结果逐渐变成了用户群体内的广泛认知,并逐渐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的开车习惯。
前一阵由工信部和公安部牵头,有关部门对智驾营销的夸大宣传进行了一波整治。源头是因为车企们对智驾能力的过度宣传,导致许多用户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用。
即使是遇上危险,也会习惯性的责怪 AEB 紧急制动系统,而不是提高谨慎驾驶的意识。这也让近期因为智驾造成的事故大幅上升,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。
接受度尚且不高的智驾都会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,那大伙口中买车最重要的安全,如果也被事件营销带偏,会不会让不明真相的人们,在路上产生啥车都撞不过我的错觉?
对风阻系数、电耗续航、热效率的夸大营销,姑且不太会影响人们的用车体验。但碰撞、智驾这种跟生命安全直接挂钩的底层能力,真的适合用作事件营销吗?
如果一个产品需要以用户的底层安全作为代价才能吸引人们购买,那它真的值得相信吗?
好消息是,我觉得从理想 i8 这次营销翻车开始,车圈的营销风气可能还真就会迎来一阵冷静期。
一方面是因为在央妈的定性批评,相当于是给车圈的营销活动上了一剂眼药,今后的传播环境大概率会变得愈发严格。
年纪不大的朋友们,可能没有经历过十年前左右的数码圈营销。彼时的国内手机市场正如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一样,虽然群雄混杂但是差距不大,所以在新品发布会上拉踩竞品,搞抽象营销可以说是必备的环节。
无数名梗,比如友商是 XX 、有货你拿出来卖啊等等也都是那时候诞生的。可到了后期人们发现,数码营销好像和现在的汽车一样,朝着抽象的方面发展了。
什么比一元硬币更薄、游戏续航比 Switch 更长开始出现,虽然确实很有记忆点,但因为过于反智,对品牌起到的其实更多是反作用。
也是因此,在吃过亏之后,现在机圈的营销虽然偶有抽象选手,但营销行为更多都还是理性主导的。比如全方位对标 iPhone、比友商更能兼容苹果生态等等。
因为就像我在前面说的,在此之前很多事件营销的结论因为涉及的领域非常专业,得出的结论不容易被人们证伪。
但这次被掀翻的乘龙卡车可以说是超出大家的认知了,能否起到宣传效果先不谈,但马后炮地来看,已经和当年的机圈一样对品牌带来伤害了。
还记得小米 SU7 Ultra 的上市发布会上,雷军在介绍轮胎噪音消除系统的时候说,这玩意,其实就是轮胎里加了静音棉。很朴素,很好笑,和友商们的营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。
但结果却是,人们反而更能接受这样大白话的宣传,反而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出圈的梗。
-
2025-08-12荣获“中国品牌优秀典型案例”杨掌柜如何改写中国速食江湖?
-
2025-08-12i8和卡车对撞之后:最该被喷的或许不是理想
-
2025-08-11营销成功的品牌案例
-
2025-08-11全兴获“最具代理价值产品”“最佳营销案例”双奖加冕!
-
2025-08-11史上最经典的七大营销案例千万不要错过!
-
2025-08-11解读手机频道_天极网